近日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了
沁县连家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
发掘资料
该遗址出土陶器居多
且风格多样
体现了晋东南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互动
▲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连家庄遗址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县故县镇连家庄村西约0.5公里的高台之上。经初步调查,该遗址范围约20万平方米。为配合黎霍高速公路建设,2020年11月至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地市文物部门对连家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展开剩余87%该遗址遗迹单一,仅灰坑一种,且各遗迹间并无直接地层关系。此次发掘共清理灰坑8座,编号为H1~H8,开口均在一层耕土下。
▲遗址发掘总平面图
这些灰坑依据平面形态可分为三类,圆形4座、椭圆形2座、不规则长条形2座;其剖面分为筒形平底和锅状平底两种。
▲H1平、剖面图
▲H3平、剖面图
该遗址出土器物主要有陶器、石器和骨器。其中,陶器以灰陶、褐陶居多,尤以泥质灰陶所见最多;器物装饰以绳纹、篮纹和附加堆纹为主,部分器物口沿为花边;类型以各式罐、瓮为主要器类,少量钵、盆、豆、尖底瓶等。
其中瓮、罐类器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多尖唇,折沿较宽,口部通常无装饰;一类则是口沿唇部按压花边的形制特征较突出。出土器耳的特征比较一致,均以泥质灰陶为主,少量泥质褐陶,均为桥形耳,耳部多施竖篮纹,器身部分则见横篮纹。此外,还出土有一件疑似鼎足的残件。
综上分析,连家庄遗址夹砂罐多花边口、器表饰绳纹及多周附加堆纹,泥质盆器表多饰横篮纹的特征,显示其相对年代为庙底沟二期偏早阶段,部分单位如H6仍保留有仰韶晚期遗存,如退化的单唇口尖底瓶。
连家庄遗址所见陶器面貌较复杂,其主体是与武乡东村遗址、长治小神遗址等相同的带花边口沿的夹砂罐、瓮类遗存,属于晋东南庙底沟二期常见器类,但不见晋西南地区的斝、釜灶类陶器。此外,部分单位及器类特征体现出与周边文化的互动交流。连家庄遗址与东村遗址同属晋东南地区偏北部,地理位置相近,文化特征也较相似,兼具南北地区因素的同时,又有自身特色。连家庄遗址的此次发掘与收获为进一步明晰同时期晋东南地区文化特征,探讨晋东南与晋西南、晋中等地区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新资料。
▲H2出土器物
1.石铲(H2:16) 2、16.罐(H2:2、H2:14)3.双耳罐(H2:1)4、5、9、13、15.器底(H2:8、H2:15、H2:13、H2:7、H2:11) 6、10.豆(H2:6、H2:3) 7.高领罐(H2:9) 8、11.瓮(H2:5、H2:10) 12.盆(H2:4) 14.器耳(H2:12)
▲H4出土器物
1.石铲(H4:8) 2、9.石刀(H4:7、H4:9) 3.腹部残片(H4:5) 4.深腹盆(H4:6)5~7.器底(H4:1、H4:2、H4:4) 8.罐(H4:3)
▲H5出土器物
1~5、7、8、10.罐(H5:25、H5:29、H5:23、H5:28、H5:6、H5:7、H5:1、H5:22)6、9.高领罐(H5:2、H5:14)
▲H5出土器物
1、3、4.瓮(H5:8、H5:9、H5:5) 2.盆(H5:21)
▲H5出土器物
1、2.深腹罐(H5:33、H5:31) 3、7.瓮(H5:32、H5:30) 4、6.盘(H5:26、H5:24) 5.盆(H5:27)
▲H6出土器物
1、11.瓮(H6:13、H6:10) 2~6、8~10.罐(H6:14、H6:12、H6:5、H6:2、H6:6、H6:1、H6:9、H6:4) 7.盆(H6:8)
▲H6出土器物
1.盆(H6:18) 2、9.器底(H6:15、H6:16) 3.器耳(H6:3) 4、7.钵(H6:7、H6:11) 5.骨器(H6:20) 6.骨锥(H6:19) 8.尖底瓶(H6:22) 10.瓮(H6:17) 11.石铲(H6:21)
▲H7出土器物
1.高领罐(H7:8) 2、6、13.器底(H7:6、H7:7、H7:10) 3、7、8.器耳(H7:9、H7:15、H7:4) 4.鼎(H7:2) 5、11、12、16.罐(H7:3、H7:5、H7:13、H7:1) 9.器足(H7:16) 10.钵(H7:12) 14、15.盆(H7:11、H7:14)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股票投资,配资平台炒股,华盛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