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上海,有一座监狱特别引人注目——提篮桥监狱。这地方不简单,它是全国唯一一座建在特大城市中心的监狱,而且只关押死缓、无期徒刑和十年以上刑期的重刑犯。别的地方的监狱大多在郊区或者偏远地带,可提篮桥偏偏就在上海虹口区,周围全是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这种反差让人觉得既好奇又有点不可思议。
提篮桥监狱不是随便哪天冒出来的,它有120多年的历史了。1901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觉得租界里的犯罪率越来越高,得有个地方专门关押犯人,特别是中国籍的犯人。于是,他们选了虹口区的提篮桥地块,开始建这座监狱。1903年5月18日,监狱正式启用,最早叫“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德路监狱”,因为它就在现在的长阳路147号,那时候叫华德路。
展开剩余85%建监狱的时候,英国人主导了设计,参考了当时新加坡和加拿大的监狱模式。整个监狱占地60.4亩,有10幢4到6层高的监楼,差不多4000间囚室,还有工场、医院、厨房和办公楼,总建筑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
监狱周围是5米多高的大墙,墙上还拉了电网,里头还有些特别设施,比如防暴的“橡皮监”、禁闭用的“风波亭”,甚至还有绞刑房和室外刑场。硬件上,这监狱在当时绝对算得上顶尖,30年代最多的时候关了8000多人,比印度的孟买监狱和日本的巢鸭监狱还多,被称为“远东第一监狱”。
从建成那天起,提篮桥监狱就没消停过。1916年开始往北边和东西方向扩建,30年代初又拆了些老楼重建,到1935年才算彻底定型。它的外墙是灰白色的砖石,厚实得像堡垒,窗户上全是铁条,看着就让人觉得压抑。
后来,它的名字也跟着时代变了好几次:1942年叫“上海共同租界工部局华德路刑务所”,1943年汪伪政府接手后改成“司法行政部直辖上海监狱”,解放后又变成“上海市监狱”,直到1995年才正式定名“上海市提篮桥监狱”。
提篮桥监狱现在是专门关重刑犯的地方,死缓、无期、十年以上的犯人都在这儿。它归上海市监狱管理局管,下头分了9个监区和15个科室,负责监管、改造、后勤和管理这些事儿。监狱里一共有600多个民警,其中女民警30多个,一线的监区民警500多人,科室民警100多人。别看人不少,这活儿可不好干,毕竟管的都是些“硬茬儿”。
监狱的日常管理特别严格,全程按国家法律和规定来。犯人每天早上6点起床,叠被子、擦地,早餐就是稀粥配咸菜。白天大多数人要去车间干活,造家具、缝衣服啥的,劳动改造是核心。下午有的人会上课,学点政治课或者基础知识,改造思想。晚上点名后就锁门睡觉,一天下来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安全这块更是重中之重。监狱外头的高墙上全是电网,里头摄像头24小时盯着,每个角落都跑不掉。狱警巡逻的时候都带着家伙儿,眼神跟鹰似的。特别闹腾的犯人会被关进“橡皮监”,那地方墙上裹着30厘米厚的软木,声音传不出去,地板是冷冰冰的水泥,铁门一锁,跟外界彻底隔绝。还有“风波亭”,是禁闭室,墙上贴了软包,摄像头盯着,谁也别想耍花样。
新中国成立后,这监狱不光是关人,还特别注重改造。劳动改造、教育课程,甚至心理辅导都有,目标是让犯人能改过自新。当然,对这些重刑犯来说,改造的路不好走,很多人一辈子都出不去。
提篮桥监狱的历史上关过不少有名的人物,从清末到解放后,各种大案要案的犯人都往这儿送。最早的“名人”是1903年“苏报案”的章太炎和邹容。章太炎是个学者,写文章骂光绪皇帝是“载湉小丑”,邹容写了《革命军》号召推翻清政府,两人都被抓进提篮桥,关了好几年。章太炎还在狱里给邹容讲佛学,帮他打发时间。
1929年,革命家任弼时也被关进来过。他在上海开会时被捕,敌人用电刑逼供,他背上被烫出两个大口子,可愣是没说出真身份。出狱后,他身体垮了不少,伤口好几个月都没好。
日本投降后,1945年提篮桥关了几百个日本战犯,像台湾总督安藤利吉、香港总督田中久一、南京大屠杀的主犯谷寿夫这些人都在名单里。1946年,美军还在监狱里设了个军事法庭,审判了47个战犯,这是中国最早审日本战犯的地方。
解放后,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汪伪政府的几个高官,比如汪曼云,也被关在这儿。这些人有的到死都没出去,有的通过改造得了减刑。监狱管这些人时,既严格又讲政策,不搞花里胡哨的宣传,就踏踏实实改造。
提篮桥监狱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位置——全国唯一在特大城市中心的监狱。上海虹口区是个热闹地方,周围全是高楼、商场和居民区,可监狱偏偏就在这儿,跟外头的繁华格格不入。这种位置带来的麻烦不少,比如安全压力大,周围居民也总觉得不踏实。但也正因为这样,它成了上海的一张特殊名片。
监狱的建筑和历史也很有看头。2013年,它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又成了“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里头还有个“上海监狱陈列馆”,专门讲中国监狱史和上海监狱史,不少人慕名前去参观。
不过,随着上海越来越现代化,提篮桥的位置也成了个问题。监狱占着北外滩的地盘,附近开发受限,安全隐患也多。过去这些年,一直有人说要把它搬走。终于在2024年,提篮桥监狱整体搬到了青浦区的青东农场监狱区,新地方比原来大了5倍,设施也更现代,单人牢房带卫生间,管理上还是老一套,劳动、教育、心理改造一个不少。
搬走以后,老监狱的地盘怎么办?现在计划是把那儿改成文化区,可能建个监狱博物馆、法律教育中心,甚至弄个主题酒店。北外滩的“海上方舟”项目还想把这块地跟旁边的摩西会堂、小海寺一块儿打造成旅游景点,既留住历史,又搞活经济。
提篮桥监狱见证了上海从租界时代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它的墙里关过清末的革命者、日本战犯、新中国的重刑犯,每块砖头都带着历史味儿。搬迁不是把它忘了,而是换个方式让它活下去。新监狱还是叫“提篮桥”,名字没变,传承还在。
对上海来说,这监狱是个复杂的东西。一方面,它的存在老让附近的人觉得别扭,影响城市规划;另一方面,它又是个活生生的历史课本,提醒大家过去发生了啥。现在搬走了,原来的地方能派上新用场,既解决老问题,又给城市添了新看点。
说到底,提篮桥监狱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也是中国的故事。从殖民地到独立,从乱世到太平,这地方扛过了多少风浪。现在它换了个新家,过去那些沉甸甸的记忆也不会丢,留给后人去琢磨——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改造,人能不能真的变好。
发布于:河南省配资股票投资,配资平台炒股,华盛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